厦门国际信托回应保险柜“失踪”事件,共管保险柜为何频发纠纷?
“在项目可能爆雷的情况下,争夺‘共管保险柜’成了‘物理商战’的最后一环。”
5月18日,厦门国际信托发布了一则严正声明,回应了其与两家民营房企正荣地产(06158.HK)与中梁控股(02772.HK)合资的项目公司的共管保险柜“失踪”事件。声明称,公司是在对方违约在先的情况下,依法行使合同权利。目前保险柜安全存放于该公司办公场所,原有封条保持完整,处于7*24小时视频监控中。

此前,有消息称,正荣地产与中梁地产在福建厦门合作项目的保险柜丢失,并直指搬走保险柜的正是项目另一合作方厦门国际信托。事后两家房企选择报警处理。
一时间,保险柜“失踪”事件引发了不小的舆论关注,也由此牵扯出了三家公司合作楼盘的纠葛。
信托公司与房企合作楼盘的纠葛
多家媒体报道称,共管保险柜里存放着的是厦门国际信托与两家房企合资成立项目公司的公章、财务章、法人章、土地使用权证等多项贵重物品,原存放至正荣地产在厦门的办公场所,但在正荣地产厦门公司搬家过程中共管保险柜出现遗失,带走保险柜的是厦门国际信托的相关人员。
而从厦门国际信托的声明中可以看出,三方共管保险柜之所会被厦门信托搬走,或是由信托公司与房企之间的违约纠纷所致。
据中新经纬报道,2021年5月,正荣地产拿下厦门市集美区的J2020P03地块,在该地块上与中梁地产合作开发正荣中梁·天著润宸项目,正荣与中梁分别持股51%、49%。
拿地之后,两家房企找到厦门国际信托进行配资,共计融得4.5亿元,贷款期限为2021年8月20日至2022年8月19日,可宽限至2022年10月19日。
厦门信托入股后持有该项目44%的股权,正荣股权比例不变,中梁持股比例将至5%。
这一信息在公开平台中也能够得到确认。从购房平台上可以看到,该项目的开发商为厦门市荣衡实业有限公司。
企查查显示,厦门荣衡实业由厦门正颂置业100%控股,厦门正颂置业由厦门正奔置业100%控股。而厦门正奔置业的大股东则分别为厦门市荣奔置业有限公司(正荣地产控股,持股51%),厦门国际信托(持股44%),厦门梁星置业有限公司(中梁地产控股,持股5%)。

随着2021年底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正荣和中梁都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情况,多笔债务相继违约。
厦门国际信托与两家房企的矛盾也自此产生。媒体报道称,2022年2月,项目即将办理预售时,厦门国际信托不同意用印,致使项目无法拿到预售证开盘。
银柿财经就不同意用印一事是否属实以及背后的原因联系了厦门国际信托,截至发稿,未获答复。不过据第一财经报道,厦门国际信托不同意用印是因为正荣与中梁彼时均已爆雷,开盘会影响项目销售去化所致。
第一财经援引知情人士称,中梁·正荣天著润宸三方股东展开了协商谈判,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项目也因此无法开启预售。到2022年4月,距离融资到期还有半年之际,厦门国际信托提前向项目开发商发来函件,要求提早还贷;再到2022年8月,厦门国际信托以违约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厦门国际信托在2022年年报中披露,关于相关合同纠纷,厦门市思明区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9月19日立案。截至目前,尚未有相关判决出炉。
共管保险柜为何频发纠纷?
事实上,这并非信托公司与房企因共管保险柜发生的首次纠纷。2022年10月,中融信托发现与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保管的保险柜锁芯被换,监管账户资金被划走一事也曾引发关注。
彼时,双方分别就此事进行了回应。融创方面表示,相关资金账户管理是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资金会用于保交楼,不存在私自挪用情况。中融信托则表示,公司已第一时间报警并采取法律手段,完成了相关项目剩余未售在建工程查封,目前资金在政府监管账户,将最大程度保障委托人权益。
那么为何信托公司与房企之间共管保险柜会频发纠纷?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认为,在房地产项目中,信托公司作为资金出借方需要保障,共管印鉴是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市场下行压力加大及自身长期依赖高负债等因素影响下,出现销售回款不畅、新增融资受阻甚至部分楼盘烂尾的问题。在项目可能爆雷的情况下,争夺“共管保险柜”成了“物理商战”的最后一环。
对于搬走保险柜一方是否要负法律责任,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房产律师王玉臣认为,在保险柜被抱走前,属于多方共管的状态,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都有对该保险柜进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在未经他方同意,或者是达到相关协议约定的变更管理权限、管理地点等前提下单方改变保险柜的存放地点。
同时,根据保险柜中的内容来看,在保险柜内财产不单属于任何一方公司财产的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等相关规定,即便厦门国际信托属于项目的合作方,也不得擅自搬走并使用,需要根据相关章程、制度、约定等对相关财产进行占有、处分等,否则很有可能构成侵权并承担法律责任,王玉臣表示。
银柿财经询问厦门国际信托在双方此前的合同中是否有涉及“如一方出现违约,另一方有权加强对保险柜的管理”的相关条款,以及公司在采取行动前是否有咨询过相关法律意见,截至发稿,未获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