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电力业:发电量呈分化态势,新能源稳居发展主线
“新能源投资在短期内能够更快地带来回报。”
截至7月10日发稿时,已有9家电力上市公司发布上半年发电量数据,在“火电发电空间被挤占”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提升”成为行业显著特征,各企业发电量有增有减,行业格局正悄然变化。
上半年发电量数据:有喜有忧
7月9日盘后,三峡能源(600905.SH)、节能风电(601016.SH)、中闽能源(600163.SH)、华能水电(600025.SH)、长江电力(600900.SH)5家上市公司集中发布2025年上半年发电量完成情况,数据呈现显著分化。
其中,三峡能源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累计总发电量393.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5%。其中,风电完成发电量同比增长8.69%,太阳能完成发电量同比增长10.25%。另外,第二季度总发电量195.31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6.24%。
与此同时,长江电力2025年上半年所属六座梯级电站总发电量约1266.56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加5.01%,展现出稳定增长的实力。
另外,节能风电上半年累计完成发电量676241万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5.91%,陆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7.08%,但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下降10.84%,呈现出不同业务板块的分化态势。
然而,中闽能源却出现发电量下滑的现象。公司下属各项目累计完成发电量同比减少0.89%;累计完成上网电量同比减少0.71%。公司除了在福建的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7%之外,公司在黑龙江和新疆哈密的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均同比下降。
多家企业提及新能源规模提升
从企业披露的增长动因来看,新能源装机规模提升是重要推力。
华能水电(600025.SH)公告,公司2025年上半年完成发电量527.5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97%,上网电量522.2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86%。其发电量增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提升,TB电站全容量投产,使得上半年发电量同比增加;二是上半年澜沧江流域来水较多年平均偏丰一至二成,公司全力协调小湾和糯扎渡“两库”水位消落,加快释放水电蓄能;三是“西电东送”电量同比增加。
中国核电(601985.SH)的表现同样印证了新能源的增长潜力。公司2025年上半年累计商运发电量为1217.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5%;上网电量为115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2%。其中,公司控股新能源机组发电量累计为219.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76%,新能源上网电量215.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81%。中国核电称,主要原因为新能源在运装机规模增加。细分来看,风力发电量10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99%,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约为1003小时;光伏发电量116.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34%,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约为542小时。
龙源电力(001289.SZ)的数据进一步展示了新能源电力的发展趋势。公司2025年累计完成发电量39652477兆瓦时,较2024年同期同比下降1.07%,剔除火电影响同比增长12.73%,其中风电增长6.07%,光伏增长71.37%。
行业层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172.5,比2020年基期(以2020年基期为100)增长了72.5%,同比增长15.9%;其中,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263.9,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163.9%,同比增长28.2%。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非化石能源及其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企业倾向以多元模式驱动发展
在行业转型浪潮中,构建多元化能源组合已成为企业共识。安永发布的数据显示,综合发电资产包交易三年间总规模高达3610亿美元,占据压倒性市场份额。这表明企业战略重心已转向构建多元化能源组合,以增强整体资产韧性、优化风险抵御能力并提升市场适应性,成为驱动行业整合与转型的核心范式。
具体到企业实践,华能水电相关负责人对银柿财经表示,公司按照一体化趋势发展水电与光伏业务。具体而言,光伏开发围绕水电展开,通过一体化开发提高通道利用效率、发电量和市场竞争力,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
对于投资方向,华能水电以收益率为核心考量:对于收益率良好的项目,公司会积极推进实施;而对于收益率指标未达标的项目,则会采取暂缓推进的策略。从投资业务板块分布来看,目前收益率表现较好的主要是水电业务,同时新能源业务也展现出不错的收益水平,公司过往投资的新能源项目已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果。不过,今年新能源投资预计将占比更高,水电投资具有长周期性,并非投入后立即产生显著效果,相比之下,新能源投资在短期内能够更快地带来回报。
安永认为,随着现货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峰谷价差进一步扩大,储能的经济性将逐步提升,储能也将从“成本优先”到“价值创造”转变,而新能源项目也会主动配储以优化出力曲线,减少弃电并增强绿电竞争力,同时,“强制配储”叫停让独立储能降低了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转而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进行多元化获利,因此长期将提升绿电系统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