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半年热榜关键词:创新药、微盘、债基ETF
今年上半年ETF市场共吸引2987.26亿元资金净流入,其中超1700亿资金流向债券ETF
2025年上半年,ETF市场依旧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截至6月30日,ETF总规模创下4.31万亿元的历史新高,规模超百亿元的ETF多达83只。
在上半年涨幅前十名的热门指数中,9个席位被锚定港股市场医药板块的指数占据,其中又有4只指数为创新药主题指数,可见其今年上半年的强劲势头。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挂钩的ETF上半年表现最亮眼,其中银华基金旗下的港股创新药ETF,上半年涨幅达63.87%。与恒生创新药指数、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三只指数挂钩的ETF紧随其后,上半年涨幅也都超过60%。
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指数是唯一一只上榜的非医药主题指数。得益于今年前四个月的爆发式增长积累了足够厚的“家底”,黄金ETF在近期经历频繁调整后,上半年表现依旧可圈可点。永赢基金旗下的黄金股ETF是与该指数挂钩的场内规模最大的ETF,截至6月30日规模为47.50亿元,上半年涨超41%。
对于这两大板块未来的表现,几家公募也给出了乐观预期。
工银瑞信基金认为,虽然创新药板块在6月中旬一度出现大幅回撤,但行情或仍未走完。一是当前全市场基金对创新药的配置并不高,可能仍在历史较低位置,短期交易指标也没有过度拥挤,资金仍在等待回调上车;二是头部医药公司的市值并没有泡沫化,市值绝对值增加并不多,行业并没有系统性风险;三是临床项目和BD项目进展等行业基本面仍在符合和超预期的进程中。
此外,国内仍在不断出台有利于创新药的政策,同时创新药出海方面,年初以来已有多家跨国药企的授权事件,在双抗、ADC等领域屡屡创下交易纪录,工银瑞信基金预计下半年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潜在大品种授权尚未开始,或进一步催化板块行情。
面对黄金还能不能“上车”的疑问,华夏基金认为,从现实维度看,后续黄金走势需重点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催化:一是美联储降息进程,根据历史经验降息周期中的金价表现历来不会太差;二是海外宏观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关税政策催生的潜在通胀风险,还是逐渐加剧的经济不确定性,都为金价的高位运行提供了支撑;三是各国央行黄金购买量情况。
“由于黄金的稀缺性和长期储藏性,在全球货币超发、国际局势多变以及‘去美元化’浪潮的背景下,黄金中长期依旧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华夏基金指出。

热门宽基
宽基方面,小微盘指数几乎实现“霸榜”。其中,招商基金旗下的中证2000ETF增强策略ETF上半年上涨30.47%,成为上半年涨幅排名第一的宽基ETF。
这是一只增强策略ETF,其所跟踪的中证2000指数上半年上涨15.24%。
嘉实基金从历史数据出发进行分析,发现大小盘风格切换需满足三个条件:估值差处于历史极值、宏观经济趋势性变化、市场量价因子集体异动。但从目前表现来看,这三个条件似乎都不满足,因此嘉实基金认为短期发生风格切换的概率并不高,小微盘的上行逻辑还没有消退。

资金流向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ETF市场共吸引2987.26亿元资金净流入,截至6月30日,全市场1200余只ETF总规模突破4.3万亿元。
股票型ETF上半年有68.25亿元资金净流出,成为唯一一类资金净流出的ETF。债券ETF则共吸引1780.36亿元资金净流入,一骑绝尘。上半年收官时,市场上29只债券ETF总规模达3829.76亿元,创历史新高。

从单只ETF资金净流入情况来看,上半年资金净流入量前10的ETF均吸引超百亿资金净流入,其中,华夏沪深300ETF是唯一一只资金净流入量超300亿元的ETF;排名第二的是华安黄金ETF资金,净流入236.62亿元,此外还有海富通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富国基金5家公司旗下的债基吸金力跻身前十名。
在资金净流出量前10的ETF中,科创50ETF、恒生医疗ETF和中证A500ETF三只产品资金净流出量超百亿元。还有多只与A股、港股科技主题指数挂钩的ETF资金净流出量居前,或许是因为3月以来科技板块持续震荡调整,资金纷纷选择撤出科技赛道转向更加热门的其他板块。


规模变化
上半年规模增长最多的ETF中,4只与沪深300挂钩且规模居前的ETF规模共增加近800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与之相反,同为大盘宽基ETF的中证A500ETF,有4只ETF登上上半年规模缩水前十名的榜单。国泰基金旗下的中证A500ETF更是成为上半年规模缩水最严重的ETF,该产品也就此失去了A500ETF规模“一哥”的位置。
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旗下各有一只债券ETF登上上半年规模增加前十名的ETF榜单,截至6月30日,富国证金债券ETF、海富通短融ETF规模分别为520.47亿元、489.91亿元,居于债券ETF市场前二。


热门债券ETF
作为今年上半年的大热门,债券ETF产品规模较2024年末翻了一番。剔除今年1月才成立的8只新品后,短融ETF等4只产品上半年规模增长超百亿元,涨幅居前。此外,博时基金旗下的30年国债ETF,虽然成立仅一年多,但是规模较成立时已增长超50%,今年上半年规模增长43.28亿元,吸金力不容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