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2027年,争创3家国家级中试平台
到2027年,在上海市重点产业领域建成20家左右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市级中试平台,争创3家国家级中试平台,中试服务体系综合性、专业化,中试产业生态更加健全。
6月11日,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消息,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系列布局中试服务体系,打造现代化中试能力,经市政府同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印发 《上海市中试平台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在本市重点产业领域建成20家左右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市级中试平台,争创3家国家级中试平台,中试服务体系综合性、专业化,中试产业生态更加健全,中试对本市产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在优化中试服务网络体系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围绕集成电路、大飞机、燃气轮机、工业母机等领域,提升测试评价、适配验证等服务供给能力。围绕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模型训练、评估验证、应用赋能中试平台。围绕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工艺包和成套设备,发展合同研发外包等模式。围绕未来产业 领域 ,促进产学研用融通创新,缩短中试熟化周期,补齐工程化到产业化的缺失环节。
在提升现代化中试能力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中试平台深度融合。推动 AI For Science、AI For Engineering在中试平台的深度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优化工艺过程,提升试验效率。推动智能中试线建设,开展中试平台试验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推广数字技术在工艺工装测试、缺陷检测、预测性维护等中试环节的应用。
在要素保障方面,《实施方案》提出,鼓励特色产业园区提供中试平台建设空间,将园区中试平台服务企业数量等指标纳入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体系;支持中试平台 “工业上楼”,建立优质项目认定机制,对于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中试平台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强化重大项目落地的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
同时,鼓励链主型企业 开放 资源共享,支持中试线、量产线对外提供中试服务,探索“中试服务券”形式补贴支持,最高支持比例不超过50%。完善中试创新项目对接机制,向社会公布中试创新服务平台及其服务内容,加强宣传推广和共享运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