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分级分类监管实施:一年一评,分1~6级,这些情况可调整评分
得分越低,反映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
11月1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意味着信托业分级分类监管开始实施。
《办法》规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是指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结合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按照本办法对信托公司的管理状况和整体风险作出评价判断的监管工作。
分类监管是指监管机构根据信托公司年度监管评级结果及系统性影响评估结果,对不同级别和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监管标准、监管强度、监管资源配置以及采取特定监管措施等方面实施区别对待的监管政策。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随着信托行业改革转型的深入推进,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监管评级办法也应对此相应进行调整。
分1~6级,得分越低风险越大
《办法》显示,信托公司监管评级结果将分6级,得分越低反映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
评级包括公司治理、资本要求、风险管理、行为管理、业务转型等五个模块。各模块内设置若干评级要素,由定性要素和定量指标组成。
评级满分为100分。五个评级模块的分值权重如下:公司治理(20%),资本要求(20%),风险管理(20%),行为管理(30%),业务转型(10%)。
其中,监管评级最终得分在90分(含)以上为1级,80分(含)~90分为2级;70分(含)~80分为3级,60分(含)~70分为4级;40分(含)~60分为5级;40分以下为6级。
监管评级结果3级(含)以上为良好。
监管评级结果为4级,表示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存在较多或较为严重的问题,且未得到有效处理或解决,很可能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需要监管高度关注,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风险较高,很可能陷入经营困境,需要加强盯防式监管或贴身监管。监管机构可根据需要,依法对信托公司划拨资金、处置资产、调配人员、使用印章、订立以及履行合同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管控。同时,督促公司及股东立即采取自救措施,通过市场化重组、破产重整等措施进行风险处置,以避免经营失败。
监管评级结果为6级,表示信托公司经营管理混乱,风险很高,已经超出机构自身及其股东的自救能力范围,可能或已经发生信用危机,个别机构已丧失持续经营能力,必要时需进行提级监管或行政接管,以避免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被金融监管总局认定为高风险机构的信托公司,无需参与初评,评级结果直接定为6级。
金融监管总局每年可根据行业监管要点、信托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特征,适当调整评级要素、评价要点和评分原则,并于每年监管评级工作开展前明确。
一年一评,动态调整
《办法》规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由金融监管总局信托监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各派出机构具体实施。按照派出机构初评、金融监管总局复核、监管评级结果反馈、档案归集的程序进行。
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评价期间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年度评级全部工作原则上应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
年度监管评级工作结束后,信托公司因公司治理和股权管理出现重大变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涉刑案件、出现流动性危机、发生对监管评级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其他重大事件等,导致管理状况或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可申请对监管评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办法》指出,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应将信托公司的最终评级结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通过监管会谈、非现场监管意见书、监管通报等方式通报给信托公司,并提出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同时加强对信托公司单个模块评级得分情况的持续关注,对于单个模块得分低于该模块满分60%或连续两年得分下降明显的,应视情况督促信托公司制定改善该模块的整改计划,并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和行动。
有这些情况可调整评分
《办法》还对评分调增或初评结果下调情形做了规定。
其中,信托公司在评价期内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监管机构可调增其初评得分:
(一)持续正常经营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增加10%(含)以上;
(二)协助监管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处置;
(%1)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情形。
而信托公司在评价期内存在下列情形的,监管机构应下调其初评结果:
(一)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初评结果下调一个级别:
1.多次或大量开展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监管套利的通道业务;
2.多次向不合格投资者销售信托产品;
3.向信托产品投资者大量出具兜底承诺函;
4.新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
5.违反资管新规要求对信托产品进行刚性兑付;
6.违规从事未经批准的业务。
(二)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初评结果下调两个级别:
1.故意向监管机构隐瞒重大事项或问题,造成严重后果;
2.多次或大量开展违规关联交易,导致公司资产被占用,或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3.发生重大涉刑案件,引发重大业务风险或不良社会影响。对自查发现的涉刑案件,公司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的,可只下调一个级别。
(三)出现下列重大负面因素之一,导致公司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监管评级结果不得高于5级:党的建设严重弱化,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财务造假、数据造假问题严重等。
(四)监管机构认定的其他应下调监管评级级别的情形,视情节严重程度决定下调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