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张秋生:健康指数对公司未来市场价值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张秋生强调,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也在纷纷涉足新能源相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复苏和政策加码,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9月21日,以“创新引领 价值重构”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年会系列活动暨第二届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峰会在杭州开幕。
本届峰会独家重磅发布了最新的《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并揭晓了“2021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创利能力指数百强”及“2021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综合健康指数百强”。会上,作为报告的动议者、设计者、实践者,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兼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院长王竞达、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秋生,围绕“高质量上市公司的基因”“健康指数的价值”“上市公司的健康情况”等话题进行了对话与解读。

在张秋生看来,健康指数对广大市场参与者提供的价值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定期健康诊断,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始终成为众多企业中的优等生,成为广大投资者的价值创造者。对监管部门来说,社会研究机构开展的上市公司健康状况评价或许能够起到辅助监管作用,对构建精准监管、分类监管、科技监管是有益补充。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来说,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健康质量状况,从理论上中西方相互借鉴,推动促进上市公司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助力资本市场讲好中国故事。
更重要的是,张秋生提到,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好公司不一定就是投资机会,但具有投资价值的一定是好公司。“市场是有性价比的,好公司的市场表现也是成波浪性前进。”
为更好地帮助市场参与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健康指数,张秋生以A股市场沪深300指数为基准,选近三年2019年9月14日至2022年9月14日为回测区间,选取健康指数前50进行历史回测。回溯历史,张秋生发现健康指数优选50的年化绝对收益为11.62%,比沪深300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率高出8.02%,如果将资产组合扩大到健康指数前100名、前200也同样得到高于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健康指数对公司未来市场价值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张秋生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产权上市公司的健康情况也有不同。据悉,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此要求下,对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质量进行分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清楚了解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健康情况,才能对标问题、防范风险、精准施策,做好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张秋生指出。
报告显示,以报告口径分析的4368家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196家,占比27.4%,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为66.43;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3172家,占比72.6%,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为64.07,国有企业整体健康水平略高。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中央控股上市公司396家,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为68.07;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800家,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为65.62。在张秋生看来,中央控股上市公司整体而言,综合健康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性质的上市公司。
此外,张秋生还指出,从九大系统看,2021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法人治理、外部监督、创利能力、产品销售、竞争态势、内部控制7个系统方面整体健康指数均高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频繁动作下,作为制造业重中之重的芯片半导体、医药生物、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如何依托上下游产业链得以更健康地发展,值得这些企业思考。
张秋生提到,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虽然在国内疫情多点反复发生,但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仍然趋于平稳,芯片、医药生物、新能源这些产业这两年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根据2022年中报披露情况看,不少公司都获得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
“从产业链内分布看,这个五个产业链都是中下游上市公司居多。部分产业链节点上市公司极少,对整体产业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的约束。比如芯片产业链上的EDA设计工具、芯片IP核设计节点,医药生物产业链上的工具化合物,光伏产业链上的纯水冷却设备,风电产业链中的PVC泡沫塑料,以及,锂电池产业链上的PE膜、工业级氢氧化锂。”张秋生分析指出。
最后,张秋生强调,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也在纷纷涉足新能源相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复苏和政策加码,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