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纠纷维权难,浙江为出海企业挽回损失超4亿元
这两年,随着浙江品牌不断走向海外,民营企业遇到了“出海易、维权难”的问题。
7月28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以“浙江打造知识产权强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浙江实践’不仅仅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典型样本’,也是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答卷’。”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如此评价道。
发布会现场,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市人民政府、义乌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共同解码了这份“答卷”的丰富内容。

今年是浙江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周年。银柿财经获悉,20年来,浙江企业创新活力迸发,目前浙江省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增长到15.4万家。两周前,宇树科技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奖,是今年唯一获奖的中国企业。
此外,浙江创造能级显著提升。截至今年6月,浙江省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64倍,达到45.1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增长30倍,达到491.6万件,专利密度和商标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24年,浙江省全省专利、商标质押授信金额突破5000亿元,连续五年全国第一,地理标志惠及农户13万户,相关年产值破千亿元。
这些成绩与浙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创新做法有关。据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小云介绍,浙江厚植创新生态,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被列入省委重大改革,共计9项浙江创新做法获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之首。同时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梯次递进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网,强化“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突破15万件,近五年翻了一番多。
在锻造产业引擎方面,这两年,浙江还推动知识产权强链兴企,着力打通创新源头,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唤醒8777件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近十分之一的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率先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浙江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1.57万亿元,占GDP比重突破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浙江同样花了大功夫。
浙江聚焦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快速获权需求,积极争取布局建设2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专利预审领域全面覆盖“315”科创体系和“415X”产业集群。近三年来,通过向民营企业倾斜调配专利预审资源,民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达150%。
浙江还聚焦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需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受理机制,给知识产权维权按下了“加速键”。浙江在全省推行知识产权行政裁决简易程序,创新推出“独任审理”“先行比对”“径行裁决”等便利当事人的举措,办案周期比法定周期压减50%,企业维权不再“跑马拉松”。
这两年,随着浙江品牌不断走向海外,民营企业也遇到了“出海易、维权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浙江共计建成9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19家海外工作站,去年实现重点案件应对指导100%,为企业挽回损失4亿多元。
发布会现场,义乌市人民政府负责人介绍称,义乌作为全球重要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始终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的关键抓手。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义乌分中心的支持下,遇到侵权纠纷时,当地企业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比如义乌市佰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美电子”),该公司主营各类饰品,在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均有开设网络店,经过多年市场锤炼,已经组建了成熟的创新团队。产品销量持续上升后,佰美电子发现产品被侵权的情况日益严重。在义乌分中心指导下,佰美电子向伊利诺伊北区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的方式进行维权,共起诉了1000多家企业,冻结600多万美元,并获赔4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