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智能机器人、AI视觉检测等技术广泛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人工智能成为热议焦点。今年两会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推动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作为创新最快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合实体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
江苏一家造船厂引入智能电焊机器人,焊接精度达0.5毫米,能自动识别工件并焊接,实现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智能机器人工程师王晨光表示,这款机器人无需人工编程,几秒内可完成场景切换,适应复杂生产场景。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全球第一,超过200万台,但绝大多数是采用预编程模式工作,适合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场景。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是中国智能制造迈向高端化的重要技术方向。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郭涛介绍,智能电焊机器人具备3D扫描系统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快速形成焊接路径,实现一键式焊接。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指出,具有自我感知、自主决策的机器人可加快柔性生产步伐。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已久,尤其在机器视觉方面,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检测。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首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应用场景丰富,正推动实现各行业的数智化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重庆一新能源汽车工厂采用智能检测系统,实时检测全车零部件;山东青岛一智慧工厂采用AI视觉检测,每分钟下线约10台智能冰箱。人工智能已覆盖制造价值链各环节。河南焦作一新材料企业用人工智能安全生产大模型,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国家电网武汉供电公司推出AI虚拟调度员,调度指令流转时间缩短至30秒。河南南阳一养猪场用AI兽医助手,实时监测猪只状况。深圳一机器人公司进行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探索群体智能。
人工智能在生产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安全管理、生产调度等方面的效率、准度和精度。同时还在农业等行业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工智能赋能生产端的无限可能。今年,国家还将出台措施,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