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投企业营收50强,宁波通商集团蝉联榜首
在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如何提升盈利能力仍是不少城投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城投平台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延伸,曾深度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展,并一度被视作中国经济领跑全球的一大法宝。不过,城投平台的债务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成为政府目前亟待化解的风险。从“35号文”到“47号文”再到“14号文”,政策高压下,城投平台转型呼声渐起,“退平台”“整合重组”成了行业新常态。
作为城投大省,浙江省发债城投平台数量超过400家,存量城投债规模超过两万亿元,均位于全国前列。浙江省雄厚的经济实力曾是本土城投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么,在监管力图划清政府与城投界线的背景下,褪去政府信用光环后,城投企业“成色”如何?又有哪些变化正在发生?
为更好了解及追踪城投企业情况,银柿财经联合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基于最新的2023年度城投企业财务数据以及对城投平台的调研观察,从净资产、营收、负债、融资难度、盈利能力、增长情况等六个维度入手,持续推出“浙江省城投企业榜单”。数据范围为同花顺数据口径下浙江省内已披露2023年年度财报数据的414家城投企业(不含省级城投、未披露最新数据以及数据不全的企业)。
本篇是该系列第二个榜单——浙江省城投企业营收排行榜TOP50。

截至2023年底,已发布财务报告的城投公司的营业收入合计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4.86%(2022年营业收入为调整后数据)。浙江城投公司的总营收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6.4%,虽低于2022年的14.13%,但仍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波通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通商集团”)以714.11亿元的营收规模蝉联榜首,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城投”)和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开发投资集团”)则以645.29亿元和563.23亿元的营收规模紧随其后。三家公司2023年的营收分别同比增长了12.36%、18.47%和22.39%,远超浙江省平均水平。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上述企业的营收增长多是由毛利率较低的商品货物等大宗交易带动,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则均呈现下滑态势。其中,杭州城投下滑幅度最快,由2022年的5.36%降至2023年的3.85%。在杭州城投的营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建材贸易等商品销售业务,该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3%。宁波开发投资集团的商品贸易收入更是占到了其营收的83.68%,而该项毛利率仅为0.13%。
城投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大宗交易,一方面与较高营收对于城投企业的评级、发债等有较好助益有关。除此之外,在城投发债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也有城投企业希望通过增加贸易收入的方式改变营收结构,以达成《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35号文”)中的“335”指标要求。“335指标”在营收方面的要求是:非经营性收入(城建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超过30%。
不过银柿财经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后发现,很多营收排名靠前的企业,其公益性收入占比在压降后仍超过30%。比如宁波通商集团、宁波交通投资集团、杭州萧山国有资产运营集团2023年公益性收入占比分别为35.17%、76.78%和43.94%。与此同时,绍兴市公用事业集团、温州市公用事业发展集团等从事传统城投业务的公司,其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业务收入仍占“大头”,前者的占比更是超过了90%。
粤开证券在总结了不同类型城投企业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业务占比情况后认为,现阶段城投转型的思路是: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公用事业、棚改(保障房建设)等传统城投业务的公司,并非盲目压降此类业务占比,而是转变业务承接模式,提高市场化经营占比,通过聚焦主业、提高规模效应提高经营收益;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等本身经营性业务占比较高的城投公司,则是继续压减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业务占比,向经营性国有企业转型。
然而,在城投企业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城投平台而言,如何强化盈利能力,依然是一道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审视2023年数据,浙江省414家城投企业中,有263家的净利率呈现下滑趋势,占比为63.5%,净利率中位数也由2022年的10.73%下降至9.32%。
而在营收榜TOP50中,经营收入占比不足三成的城投企业,其净利率中位数更是低至4.36%。温州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温州市公用事业发展集团、绍兴市公用事业集团等传统城投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温州市公用事业发展集团已连续三年净亏损,2023年净亏损达到6.37亿元。
往期回顾:浙江省城投企业净资产排行榜
(注:同花顺数据口径下的城投平台是基于企业性质、主营收入政府补助稳定性、与政府资金往来情况等客观标准以及评级报告、研究报告中的分析师观点进行的综合判定,共纳入515家浙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