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舒心:应重点关注五年以上中小微型企业
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3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发布消息,将共同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集中力量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政策方面的“不知道、看不懂、不会用”等难题。事实上,这次两会,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也成为了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哲学研究院院长舒心博士在接受银柿财经采访时提出,中小微企业如今面临了4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面临问题
第一,获取政策的方式以及渠道有限。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布的政策,往往局限于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和其官方自媒体。很多中小微企业获取政策的方式大多来自其所在的孵化园机构、或申报机构,并无直接及时的政策服务渠道。
第二,对政策申报程序和适用性具有一定障碍。中小微企业读取政策信息时的认知有一定障碍,往往“看不太懂”。他们缺少相关渠道帮助他们做政策解读、并做适用性推荐。
第三,中小微企业对于帮扶政策中提及的“中小微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初创企业”界定不清晰。他进一步指出,政策文件中涉及多部门支持时,工信部门、科技部门给出的“小微企业”指的是“小型与微型企业”(工信部门2011年《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对“小微企业”的定义),而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中“小微企业”一般指“小型微利企业”。
第四,是政策中对中小微企业的升级路径存在内涵解析偏差。他具体解释,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升级路径是不同的,比如大部分小微企业属于第三产业,会一直保持微型企业,但大量新型研发机构也属于小微企业,其升级路径是并购。他认为,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也应“看人下菜”。
关注成立5年以上的中小微企业
中小企业协会3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1,比上月微降0.1点,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从2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来看,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劳动力供应上升,需求持平。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回升。不过,发展信心有待提振。市场预期也有待恢复。
中小微企业是我们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经济的稳健增长。它小巧灵活,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是行业创新和进步的催化剂。同时,中小微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的就业局面。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遍布各个行业和领域,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增强了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由此,舒心特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明确中小微企业分类标准;第二,建议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制定进行更详细的调研;第三、大部分小微企业属于第三产业,应根据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征制定帮扶政策;第四、建议对成立五年以上的中小微型企业给予重点关注。他认为,目前,成立5年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均可享受初创企业政策,但成立5年以上的微型企业则没有明显的对应政策。因其“稳定就业”“民生稳定因子”等作用,从帮助其建立工会,将其纳入党建范围等做起,对这类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和具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