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影视投资骗局?全国政协委员傅若清建议:建立统一信息平台
“影视投资诈骗,说到底还是影视行业系统性风险引发的问题之一。”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董事长傅若清带来了两份提案:《关于防范打击虚假影视投资诈骗的提案》《关于加大宣传科普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共促心理健康的提案》。
傅若清在提案中指出,虚假影视投资诈骗利用大众对电影的喜爱与关注,以影视投资为名行骗,不仅造成大量群众受害,并且导致影视行业被污名化,社会危害性巨大。
《流浪地球2》《长津湖之水门桥》及今年春节档的《热辣滚烫》等众多热门影片,都曾是诈骗者口中的“影视投资项目”,为此,这些影片的出品方都曾发布声明,提示存在不法分子冒充片方进行非法融资,呼吁公众提高警惕、避免上当。但傅若清认为,只依靠企业或创作者的自身力量较为有限。他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建立统一的电影出品信息查询平台,让公众可以通过查询公开信息进行甄别,使冒名者无处遁形。二是通过联网治理,对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标记并关联反诈提示,最大限度挤压涉诈虚假宣传的生存空间。三是加强反诈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识骗防骗意识。
银柿财经了解到,对普通公众来说,目前能够查询电影出品方制作团队信息的渠道寥寥,主要包括国家电影局官网、猫眼专业版以及灯塔专业版等。
此前,多位行业人士向银柿财经指出,影视项目投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门槛,行业之外的投资人往往会因为信息差,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假和其中的风险,也无法追踪资金的流向,很容易走进不法分子设计好的套路中。(详见银柿财经此前报道《调查|购买投资份额、“入股”热门影视剧?结局很可能是BE》)
哪怕是业内人士,也会时常面临这类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有时候我们看合作方的简历,也不知道真假,还要到处打听是不是有所夸大。”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李岩(化名)介绍,这一行业注重背景调查,“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平台,帮助项目制作方甄别合作方资质的真假。”
从这一点出发,李岩认为建立统一的电影出品信息查询平台具备一定的建设性,既能方便投资人查询,或许还能省下一些背调的功夫。
“虽然存在这种需求,但是落地实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李岩直言,谁来推动建立这类平台便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认为官方力量推动可以赋予平台权威性,若是企业承接或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除了平台建设方,如何核实对方提交的资料真假也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尤其是未上映的影片。“比方说,有一个电影的出品方向平台报备投资总额,但是对方究竟投了多少钱,平台很难核实。”李岩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对象均提到,现在公众已经能通过猫眼专业版查询到影片出品方信息,“如果平台只是提供信息查询,没有其他的附加价值,这对于防范打击虚假影视投资诈骗起到的作用不大。”
“影视投资诈骗,说到底还是影视行业系统性风险引发的问题之一。”另一位从业人员王威(化名)感慨道,一直以来电影行业都存在着“溢价出售份额”的现象,再加上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水分”,很容易出现投资人投资款项“打水漂”的情况。因此王威认为,依靠电影出品信息查询平台并不能真正解决行业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要对不规范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李岩也持有相似看法,“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行业各方等需要形成合力打击虚假影视投资诈骗行为,另外明确版权保护机制,调动知识产权所有人向‘碰瓷’诈骗的不法分子维权的积极性。”